老电影《傲蕾·一兰》幕后故事
北京黄寺为达斡尔族领袖巴尔达奇所建的石碑,以及沙皇诏书中达斡尔族姑娘被押到莫斯科当人质的事迹,给了编剧叶楠创作灵感。同时,他还借鉴了达斡尔老妇人用有毒的穄子米饭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传说,将其融入到一兰母亲安达金的人物塑造中。
北京黄寺为达斡尔族领袖巴尔达奇所建的石碑,以及沙皇诏书中达斡尔族姑娘被押到莫斯科当人质的事迹,给了编剧叶楠创作灵感。同时,他还借鉴了达斡尔老妇人用有毒的穄子米饭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传说,将其融入到一兰母亲安达金的人物塑造中。
影片中有不少少数民族角色,剧组启用了托乎地·毛勒太吉、努莉亚孜·伊里亚索瓦等少数民族演员。他们凭借对当地生活的熟悉和自身的文化背景,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影片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为追求真实感,影片全部采用实景拍摄,美工韩尚义将一些街道恢复到1927年的街景,很多民宅也进行了复古改造。全片布景仅用了9.9立方米的木料。摄制组还寻找相近年代和风格的建筑代替原址拍摄,如将嘉定的孔庙改为南昌藩台衙门等,对于已不存在的景观,如黄鹤楼,则采用画单
1958年,孙景瑞以自己1949年在武汉军管会粮食采购队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长篇小说《粮食采购队》 。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重版该书,孙景瑞对小说进行修改完善,并将书名改为《难忘的战斗》 。
1952年,毛泽东观看《南征北战》时指出其缺乏故事性,陈毅将此意见转告编剧沈默君。沈默君听闻第二十七军先遣渡江大队的事迹后,决定以此为素材创作剧本。他采访了副大队长慕思荣、沿江武工队队长毛和贵等,很快完成《渡江侦察记》剧本,获1954年华东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
1977年,国内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生产加快恢复,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增多。在此背景下,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反映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祖国啊,母亲》,由著名导演汤晓丹与张惠钧执导,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编剧。
《南征北战》是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经典战争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张瑞芳等主演。影片改编自话剧《战线》,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为背景,讲述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灵活运用毛泽东运动战思想,通过战略性转移与集中歼敌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也许是中国电影史上唯一一部描写"解放战士"的影片,拍摄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汤晓丹导演沉默是金,只做事不说话,为了能让作品问世,他的内心一边坚持自己的原则,一边同时容纳,消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有时有些意见是针锋相对的,汤晓丹导演总能变通融汇,避免不必要的"不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拍摄的黑白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在全国公映时赢得一片赞誉,该片于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拍摄这部影片,由黑白改为彩色,影片中的许多外景拍摄仍选择在我的家乡、故事发生地安徽
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革命题材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影片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更传承了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以下是按放映年代顺序推荐的十佳革命题材电影: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光影交错的银幕,战争电影一直是电影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50-1980年,是中国战争电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经典之作。这些影片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壮丽篇章,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无畏、智慧与牺牲精神。它们是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化部电影局有关领导看到话剧《战线》,决定将其搬上大银幕。这部话剧是由时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沈西蒙主持创作的。沈西蒙得令后,随即力邀话剧《战线》的编剧沈默君和导演顾宝璋,共同组成创作团队,写出了电影剧本《南征北战》。1952
说起翻拍电影,像肖央主演的《误杀1》、《误杀2》都是翻拍国外电影。你可能不知道,我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就重新翻拍了七部电影,它们分别是: